表圈很多人都知道“豪哥”這一號,說是鼎鼎大名,只能算屬實不能算恭維。但知道他本名的人不多。像我們更容易記住水滸里的各位“大俠”的諢名,說得出本名顯然困難加大。雅號往往更具鮮明的人物特征,更有風趣、更加直接。我相信很多人覺得豪哥這個名號主要是形象地勾勒出他作為頂級藏家的大手筆,雖然,事實是并不僅僅是。和豪哥認識可以“追溯”到2005年,百達翡麗在上海做展覽,大哥帶著一位身穿黑色大衣拎著一個紙質手提袋的不茍言笑的中年人跟我介紹,“張先生,大藏家。”彼時的張先生還未被人稱之為豪哥,張先生的藏品與學識令人欽敬,后偶有接觸,都為求稿。眾所周知我的“業主”是做媒體,要找各類頂級人物為雜志撰稿,熟了,也聽他講不少江湖掌故,叫我這個行業劣等生得以窺伺頂級表世界門楣。提點之處良多,例如再次撿起來羽毛球,拜張先生所賜。弄了一只3448,乃張先生幫忙。省略五萬字,奔主題,張先生怎么變成豪哥的呢?話說2008年百達翡麗前門23開幕,恰在汶川大地震后幾日,百達翡麗掌門捐出為前門23特別做的5296G一枚用以慈善拍賣賑災。張先生以VIP之尊在晚宴上舉牌。據當事人之一的蘇主席說,張先生晚飯前拎著一個袋子里邊裝著幾塊寫著數字的牌子,蘇主席說一開始還不知道干啥用的,拍賣起來才看懂,數字分別是200,800,512,000,1,428,040,代表了地震具體時間的三組數字。有“14時28分04秒”鎮場,當然最終是張先生拿下賑災拍品,更妙的是,張先生錢捐了,表沒要,立馬捐給百達翡麗博物館當展品去了。之后,一本頂級的化妝品雜志刊出消息:“……有一豪客把表拍走了……”蘇主席大怒:“做善事,怎能叫豪客呢?是豪哥!”豪哥之名,從此一字萬金傳之。
這里收集的,除了《好表比國籍更重要》是首發,其它的是豪哥十七年來散見于各種雜志報刊的文字,當然,以《時間藝術》的為多。像精彩紛呈的鐘表世界,鐘表文章也是風格各異的,就經常馳稿《時間藝術》的幾支健筆相較,陳淞寧的考證嚴謹,霍大師的尖銳高專,佘老師的輕松諧趣,而豪哥的就稍顯晦澀。豪哥的文章與鐘表刊物的風格也大相徑庭,所以,喜歡咀嚼豪哥文字的人有之,但沒耐性看完的人可能更多。豪哥也有自知之明,絕少在網上發表觀點,因為不適宜快讀,更沒有圖片。而我覺得,豪哥的文章即使放在雜志也可惜了,一瞥過后就腐爛了,所以才力主把他的文章變成一本書。豪哥以觀點服人,與他倡導的多學“鐘表知識”和“知識”是一脈相承的。我們在雜志上常見的鐘表文章基本以“賞析”為主,也就是剖析和欣賞一只表的外觀、功能、結構和歷史沿革,這種文字豪哥當然也有,但更多的是“觀點”,不是就一只表而論表,而是希望帶出一個觀點,讓人有所教益。就豪哥深不可測的藏表,他當然可以一只一只地用文字去“賞析”而至“著作等身”,但他說過,這類文章別人已經寫得太多,他不想重復,所以我們就算看豪哥“賞析”類的文章,也分明帶著觀點,至于“拍賣”、“國產表”等,就更是觀點,這點我感受尤深,每每向豪哥邀稿,大多被“還沒想到有什么觀點”而推脫。用文字去把一只表拆解,單賞析而賞析的文章,豪哥還未寫過。所以,他的文章很少、甚至沒有配圖,我收豪哥的稿件幾乎沒帶過圖片,都是出版時編輯自行加上去的,明知蛇足,只是照顧讀者的習慣。據我所知,豪哥與表無關的“題外話”還有很多,也可單獨成冊,這次選的只是在鐘表雜志刊載過的而已。 雖然此書中的泰半文章之前多數“見諸報端”,也有相當豐富的配圖,但既然是專著,我“獨斷專行”地決定,為此書重新拍攝一組照片,以符合書的氣質,書的感覺,也符合《時間藝術》的一貫作風。書的特質是讀文字,畢竟,這是豪哥專著,不是森山大道攝影集。但圖片不能沒有,所以我想依靠大家看到的呈現出來的這一系列照片表達的是,時計與手的關系。手與時計的表情,手與時計的關系,都是極為豐富的。為了視覺上的簡約,我們當然簡化了配圖表款數量,有些文章有一張,有些則完全沒有,免得以圖害意;這只是豪哥收藏之冰山一角,但即便如此,約拍過程中他也諱莫如深反反復復,對某些藏品是不是拿出拍照猶豫再三。頂級藏家的低調我算見識了,也不免覺得做活兒費勁,真心的,我已經很收斂要拍的并不多了,我這還沒逼他祭出大招呢! 本文與本文圖片 選自《時間藝術》第89期 張澍生文集2000-2017 原文標題《學舌——代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