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璣擁有其他品牌絕無僅有的歷史優勢,其創辦人是迄今鐘表領域中創作與改良鐘表結構最重要的鐘表大師,而今日的寶璣擁有強大的機芯廠作為后盾,已持續在這十數年間研發推出過許多獲有專利認證的技術發明。寶璣是率先采用創新硅材質于機芯零件的品牌之一,也是率先提出高振頻概念并達成量產目標的品牌。近幾年寶璣最具突破性的創舉是大膽將磁力引入機芯中,先是在La
Musicale 7800音樂腕表中,寶璣利用磁石的特質創造出獨特的離心力效應,打造出獨家的磁力調速器,目的便是可播出節奏更穩定的音樂。 (寶璣La Musicale 7800音樂腕表) 而推出的Classique Chronométrie 7727腕表,更擴大延伸了磁石的可能性,達到走時機芯具高振頻的目的,而這一創舉背后真正的意義,還是在于寶璣追求效能的終極目標便是落實于日常,旨在提供使用者真正高精準與高效能的實用佩戴腕表。 (寶璣Classique Chronométrie 7727腕表) 寶璣旗下的Hora
Mundi世界時區腕表,絕對是使用者便利這一核心概念的實踐,Hora
Mundi的操作簡易與強大功能,除了品牌背后強大的技術支援外,還需要堅定的信念才能成功研發打造。如果說Hora
Mundi世界時區腕表與7727腕表還只是寶璣提出這一方向的開端,那么下文提到的兩款腕表,則是以使用者為核心的研發方向愈加明確。 (寶璣5717 Hora Mundi 腕表最具代表性的創舉是搭載了瞬間跳轉時區顯示系統) Classique 5377超薄陀飛輪自動上鏈腕表是挑戰厚度可能性的突破性作品,針對自動上鏈結構的減厚計劃,寶璣嘗試了過去從未使用過的外環式自動上鏈機制,如此一來可打造出相較于傳統半圓式擺陀更薄厚度的機芯。而陀飛輪結構也有了全新的設計,最大的差異在于陀飛輪框架,寶璣改變了固定陀飛輪框架的方式,從傳統固定于下方的位置移至外環,并以鈦金屬打造框架,同樣達到了減低機芯厚度的目的。最令人稱許的部分是,寶璣并未犧牲其在實用機能性上的表現,在Classique 5377超薄自動上鏈陀飛輪腕表僅7毫米厚度(機芯僅3毫米)、直徑中等42毫米的外型下,擁有達90小時的儲存實力,以一只搭載了陀飛輪裝置的表款而言,絕對是相當優異傲人的成果。 (寶璣Classique 5377超薄陀飛輪自動上鏈腕表) (寶璣Classique 5377超薄陀飛輪自動上鏈腕表厚度僅有7毫米) 另一款針對動力儲存為主要研發方向的代表,便是Classique Réserve De Marche 5277腕表,動力儲存未來絕對會是必須被重視的課題,一枚機芯的動能直接影響著機芯的效能表現,而寶璣在這款作品中,主攻如何增加機芯動能。這款腕表所搭載的515DR手動上鏈機芯中,寶璣采用了合金制作發條盒內的主發條,過去主發條所采用的合金材質質地脆硬,使發條性能有所局限,而該合金是一種不含鈷或鈹的環保產品,并且不帶磁性且擁有更佳的彈性,此外,發條盒的整體結構也做了修改(并獲專利保護),可使發條盒軸心直徑縮小,在上鏈時,讓主發條盒卷曲時更為緊密,在同樣的發條盒空間內便可納入更長的發條,亦相對地提高了儲存能量。 (寶璣Classique Réserve De Marche 5277腕表) 如果鐘表產業真有趨勢可言,或許對寶璣而言,如何為使用者創造出最優化效能的腕表,才是永遠不變的未來趨勢與方向。
問題其實挺好的,但是配圖顯然有很大問題,不是寶璣表啊,是不是提問者有意考驗回答者的專業操守呢,哈哈,不開玩笑了,如果我還算專業的話,首先我要表明一個立場,就是從14世紀開始到現在的7個世紀中,在鐘表不斷發展的同時,鐘表師也不斷涌現,但是能夠成為“皇帝的鐘表師,鐘表師的王者”,恐怕只有一人了,那就是寶璣先生。他不僅是機械師,也是設計師,工藝師,甚至是一個成功的企業家,他的作品不僅讓世人記住他,也令他的發明,他的創造,他的審美,成為鐘表世界最為長青并且經典的元素。
所以說寶璣表的創作特色,其實只要簡單回顧一下他的歷史,就能如數家珍的表達一二,不需要深奧不堪的專業術語,也不需要拿出什么橫向品牌的比較,因為經典就是最大的特色,能夠從人文的視角去理解表王的地位,就能看到寶璣數字,寶璣指針,寶璣簽名表盤,這些蘊含兩百年歷史卻依然不落俗套的魅力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