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飛輪,曾經代表了機械表的頂級工藝,由鐘表大師寶璣先生所創,是一種擒縱機構。 擒縱機構,由擒縱輪、擒縱叉、叉瓦、游絲、擺輪等組成,是決定機械表走時精度的最大結構件,由于在普通機械表的擒縱機構中,游絲、擺輪會受到地心引力、松緊程度、金屬疲勞的影響,容易造成誤差,使腕表尤其是當年的懷表精準度不高,而陀飛輪的誕生幫助其客服了這一癥狀,其原理是依靠陀飛輪360的旋轉將方位誤差抵消,從而最大程度的降低了腕表的誤差,提高精度。(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研究下陀飛輪的工作原理) 陀飛輪曾經是腕表界的巔峰,擁有陀飛輪的無一不是頂級腕表品牌中的頂級款式,而第三代陀飛輪,是由我國鐘表大師—矯大羽先生,親自首創設計并制作成功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查閱一下當年矯大師創立陀飛輪的艱苦條件和鍥爾不舍得精神),這也是我國腕表史上巨大的一步,讓世界真正看到了中國的技術實力。 但是,為何我一再強調曾經二字?是因為自那以后,陀飛輪從高高在上一下子跌入了泥潭,甚至有段時間,腕表界談陀飛輪色變,原因就是—陀飛輪被做爛了。是的,陀飛輪的本身代表了工藝與技術的巔峰,其對腕表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的,可到最后,急功近利的廠商紛紛效仿,不求有其作用只求有其外形,陀飛輪變成了飛輪,對腕表的作用僅僅停留在了一個鏤空的擺件,實用性早已不在,徒有其表,往往是統芯加個飛輪組件,一裝配就成了陀飛輪,何其可笑,如今某寶上面充斥著國產陀飛輪腕表,上千塊錢就可以買一個,意義在哪? 現在,評判某品牌是否是頂級制表商的標準早就不是陀飛輪,而是是否有獨自開發的計時機芯了。
我是玩表之家,愛分享腕表知識的自媒體人,大家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皇冠表業,交流腕表知識。陀飛輪是腕表的"頂配"復雜功能之一,有和沒有這個功能的同款腕表價格可以相差幾倍甚至10倍之多,為此有些人很詫異陀飛輪怎么就這么貴呢? 第一,陀飛輪原理 陀飛輪本來是用來克服地心引力對鐘表機芯的影響而設計的,發明者就是制表先驅寶璣,它的原理是將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做360度不停的旋轉,借由不停地旋轉來抵消地心引力,進而提高鐘表的走時精準性。因為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所以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而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的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消滅誤差。目前陀飛輪一般是1分鐘轉360度,被認為是最理想的旋轉速度。 第二,陀飛輪對技術要求極高 上面的原理看似簡單,但是制作起來卻不簡單。陀飛輪自1790年發明以來,一直到1950年,在這160年的時間里,全世界出現了具有陀飛輪裝置的懷表及手表總數不過區區600只,由此可見陀飛輪技術的制作難度真不是隨便說說的。那它到底有多難呢?小小一個陀飛輪裝置由超過70個精細零件組成,并且大部分為手工制作。同時,這些零件的精細度及重量有著極高要求,據說一般情況下,框架和陀飛輪的重量不能超過0.3克或0.013盎司,相當于一片天鵝羽毛的重量或兩片鸚鵡羽毛的重量。 第三,陀飛輪兼具藝術美 就感性來講,很多喜歡陀飛輪腕表的朋友都很迷戀欣賞陀飛輪旋轉的那種感覺,他們有的人說通過這種精致的陀飛輪運行,感受到了宇宙的奧妙,也有的說由此感受到時間行走的藝術美,這些觀點都比較生動地描述了陀飛輪的魅力。有人說,陀飛輪獨特的運行方式,已經把鐘表的動感藝術美發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雖不免有些夸張,但也是有道理的。 陀飛輪至今仍代表著最高超、最精致、最嚴謹的制表技術,而且是一項制表技術和藝術完美融合的載體,所以價格昂貴自不在話下,同時它的養護也不可輕視和怠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