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來說,陀飛輪就是一個裝載著機械機芯中最重要的機制:擒縱結構的一個會轉動的裝置,它以一個框架承載,與機芯輪系以齒輪、齒軸連接,以平面三百六十度轉動。其用途在19世紀被發(fā)明當初,是用來校正補償長期同一方位佩戴懷表,因地心引力牽引而造成擒縱結構的位置性誤差。 (陀飛輪內部構造圖) 而陀飛輪最迷人的地方,就在于這個框架在動力充足的情況下可以自體轉動,里頭搭載的擺輪也會原地左右來回擺動(以規(guī)律時間),許多機械鐘表的愛好者最喜歡觀看陀飛輪的動態(tài)美感。 陀飛輪最常被放置在面盤的這一面,面盤開了一個小圓孔,露出陀飛輪美妙的動態(tài),而這個小圓孔上常常會有一個小小的橫桿(我們稱為固定表橋)兩端固定在面盤上,中央固定陀飛輪中央軸。很多人拿這個標準來橫量是否為陀飛輪,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還有另一種陀飛輪稱為“飛行陀飛輪”就是用另一種方法來固定陀飛輪裝置,而不需要這個固定表橋。 (LV飛行陀飛輪腕表) 另外有一種腕表設計為,面盤上也開了一個小圓孔,可是露出的是機芯內的擒縱結構,很多人看著面盤開了一個孔,就以為是個陀飛輪,其實也是不完全正確的判斷方式。 (FRÉDÉRIQUE CONSTANT Amour 心跳系列腕表) 陀飛輪的價格從十幾萬的中國制陀飛輪,到30多萬的瑞士制陀飛輪,更有百萬定價及以上的瑞士陀飛輪,現(xiàn)在能制作陀飛輪的國家品牌,還有德國(格拉蘇蒂原創(chuàng)、朗格等)以及日本(精工集團旗下的貴朵),并沒有所謂的真的陀飛輪或假的陀飛輪,只要是能夠正常運行的陀飛輪,按照陀飛輪的制作方式打造,就是陀飛輪裝置。 價格低與價格高的陀飛輪最大的差異,在于工藝精密與精細的程度差異,也在于品牌聲譽與定位。優(yōu)質的陀飛輪一定是精密手工裝飾與組裝的成果,并且在運作性能上優(yōu)秀且順暢,陀飛輪裝置的現(xiàn)在已經(jīng)從平面360度轉動演化到立體多方位轉動,因此工藝呈現(xiàn)非常豐富且多樣化,這也是以較低較快成本打造的陀飛輪裝置無法比擬的。 (積家Duomètre Sphérotourbillon雙翼系列立體雙軸陀飛輪腕表)
1801年6月26日,Abraham-Louis
Breguet(1747-1823)取得陀飛輪的專利權,希望通過不停旋轉的機構來抵消地心引力對鐘表走時的影響力。200多年后,陀飛輪結構已經(jīng)從平面到立體、數(shù)量已經(jīng)從一個到多個,但是對制表技術與藝術的追求從未改變。 “陀飛輪”(Tourbillon),是指機械鐘表中的“旋轉擒縱調速機構”,這種裝置的特點是擺輪和擒縱機構在自身運行的同時還能夠一起作360度旋轉,所以最大限度減小了地心引力的影響,提高了走時精度。它代表了機械表制造工藝中的極高水平,由于其獨特的運行方式,已經(jīng)把鐘表的動感藝術美發(fā)揮到登峰造極的地步。 英國科學家牛頓
(1642-1727)
通過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現(xiàn)象,認識到萬有引力的作用并且建立了引力定律。這些科學的進步也有助于鐘表匠更好地理解鐘表精度的問題,為什么表的走時會不準確?他們發(fā)現(xiàn)其中的一個原因:當表放置在不同的方位時,地球引力對機芯中運動的機件會產(chǎn)生作用,這樣就影響了走時的準確性。但是這個問題并沒有難倒具有智慧的鐘表大師,因而歷史上的制表奇才——寶璣(Abraham-Louis
Breguet)通過自己的陀飛輪發(fā)明揭開了“表中之王”的神秘面紗。 公元1801年6月26日,寶璣取得“陀飛輪”的專利權。這個偉大的發(fā)明有一個能夠旋轉的框架,其中容納了游絲擺輪(機芯的心臟)和擒縱器等構件。當飛輪框架在均勻地旋轉時,擺輪和擒縱器也在自身運動的同時不斷地改換位置,因此最大限度地抵消了引力的影響(尤其是表被垂直的放置時作用更明顯)。從1805年至1823年(寶璣去世的年份)十六年中,只有35只“陀飛輪”表被出售,足以說明這種表制作的復雜程度。也正因為如此,后繼者們把它看作是最偉大的鐘表發(fā)明。 1878年,Moritz
Groβmann (1826-1885)
在德國的格拉蘇蒂地區(qū)建立了德國鐘表學校。這所學校里許多學生和老師的名字都被記錄在鐘表制造的歷史中。1927年,身為教授的漢威(Alferd
Helwig)在這里制作了“飛行陀飛輪”的模型。最終這位具有鐘表專家和教師雙重身份的鐘表大師,把他的巧妙構思應用在實際的懷表中,為當?shù)氐谋韽S制作了“飛行陀飛輪”懷表,這些經(jīng)典的作品體現(xiàn)出德國人嚴謹與創(chuàng)新的制表精神。之所以會出現(xiàn)“飛行”二字,是因為在這種結構中沒有了“飛輪固定支架”構件,而它在寶璣發(fā)明的飛輪結構中卻是必不可少的,從外觀看上去整個旋轉框架是懸浮起來的,而這樣做的效果提高了飛輪表運轉時的神秘感和動態(tài)藝術美。 “寶璣陀飛輪”結構由“飛輪旋轉框架”和“飛輪固定支架”兩部分基本構件組成。這種結構的發(fā)明意圖就是通過把擒縱和調速兩部分機構組合在一個360度旋轉的框架中,通過整體的動態(tài)運行來抵減在不同方位時地球引力對鐘表走時精度的影響,這樣一來,計時的準確度就會大大的提高。另外,基于以上的設計原因也使飛輪的制造非常地困難,細小的零部件必須具有極高的精密度來配合,否則的話,不要說提高走時精度,恐怕連能不能正常運轉都是問題。所以這也就說明了陀飛輪表為什么稀有和珍貴的道理。 按照不同的組合方式,第一代飛輪表可以分為兩類: (1)同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結構的中心在同一軸心上); (2)偏心式(亦稱非同軸式,即擺輪的中心和飛輪結構的中心不在同一軸心上)。 在“飛行陀飛輪”結構中沒有了“飛輪固定支架”的構件。從外觀來看,取消了橫在飛輪結構上的支架,這樣的優(yōu)點在于提高了飛輪在運轉時的新奇感以及動態(tài)表現(xiàn)力。在擺輪自轉的同時能夠清楚地看到擒縱輪與擺輪圍繞著一個軌道作360度的旋轉。當然這樣的結構在加工方面也更加困難,從另外一方面也再一次揭示了飛輪表制造的高超工藝水平。“飛行陀飛輪”表也有“同軸式”和“偏心式”兩種類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