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1,能一句話把同軸擒縱說清楚實在是不簡單。我試著回答一下。 傳統機械手表機芯的“心臟”是擒縱機構,由擒縱輪和擒縱叉組成。擒縱輪上有齒,齒有倆工作面——鎖面和沖面。這倆面輪流與擒縱叉發生關系(滑動摩擦),擒一下,縱一下,這個速率決定著鐘表的走時精準。下圖為傳統擒縱(上)與同軸擒縱(下)的對比: 滑動摩擦,依賴潤滑,也容易磨損。英國制表師喬治?丹尼爾受古董鐘的沖式擒縱的啟發,發明了手表上的同軸擒縱。前面不是說擒縱輪有沖面和鎖面嗎?喬治設計的機構里,有一個零件,一根軸上有倆輪片,一個輪片上是沖面,一個輪片上是鎖面。這兩個面在與擒縱叉發生關系的時候,主要是滾動摩擦而非傳統擒縱的滑動摩擦。你看,沖面齒輪,鎖面齒輪,他們在同一個軸上,這是這個機構的標志。于是,同軸擒縱這個名字誕生了。 由于同軸擒縱的滾動摩擦代替了傳統的滑動摩擦,機芯擒縱部分對潤滑油的依賴大大降低。而且壽命也相應延長。使用這項技術的伯爾尼產區品牌歐米茄自然嘗到了甜頭——保養周期相應延長。 有人會說歐米茄第一代同軸擒縱有“偷停”的問題。一個偉大的發明,應用在百萬級的產量上,對制造技術要求極高,比那些小打小鬧的所謂高端品牌自然是很大的挑戰。歐米茄改進了制造技術,新款的8xxx機芯和9xxx同軸擒縱機芯重新設計,質量更穩定。沒有聽說第二代同軸擒縱機芯有任何缺陷。歐米茄已經全面采用同軸擒縱技術。
1999年,歐米茄首次推出裝置有“同軸擒縱(Co-Axial)”系統的2500機芯,這是懷表及后來腕表機芯250年來第一次出現的新的實用擒縱系統。 同軸擒縱系統的發明者——喬治?丹尼爾大師(已逝世)認為自己這一作品的誕生“將令人們在21世紀繼續保持對機械腕表的熱情!” 簡單來說,擒縱裝置是機械腕表的心臟,同軸擒縱系統裝置減少了將能量傳遞至其它元件的摩擦(因為增加了寶石的數量),降低了易損部件的磨損,基本免除了機械機芯對于維修保養的需要。最重要的是,確保了腕表精準度保持長久的極高穩定性。 不可否認,第一代同軸擒縱機芯是在ETA既有機芯上加裝同軸擒縱裝置改造而成,好似動車組;兼容性方面是出現過問題的,存在一定返修率。2007年,歐米茄隆重推出帶有同軸擒縱系統的8500機芯,堪稱歐米茄同軸擒縱技術革新之路上的關鍵一步!這是人類第一枚根據同軸擒縱系統特性開發的全新機芯,好似真正的高鐵。 我有一枚8500機芯的腕表,購買五年多來它的表現非常穩定。
簡單來說,同軸擒縱就是針對擒縱沖擊方式的改良。現今我們在腕表機芯內所使用的擒縱結構,多為瑞士擒縱,俗稱馬仔擒縱。瑞士擒縱結構有一個擒縱叉,其尾端與擺輪軸下的一個滾輪進行沖擊。檔動力透過輪系傳遞到擒縱輪,透過擒縱輪與馬仔之間的沖擊(一進一止)規律,擒縱叉的尾端透過擺輪軸下方一個像是滾輪的零件再沖擊,進而推動了擺輪,于是擺輪在其中央游絲規范限制內,得以左右規律擺動。 (一般擒縱(上)與同軸擒縱(下)對比圖) 瑞士擒縱結構雖為目前市場的主流,但始終存在著一些無可避免的缺陷:透過擒縱叉間接的沖擊,在零件與零件之間的反復做動中,摩擦耗損的必然性增高,而在傳統瑞士擒縱中,擒縱叉桿比較長,并透過中介零件與擺輪以間接的方式進行擒縱作用,種種的連結產生了較多的接觸點,于是又增加了動力流失的可能,整體來說,潤滑油的存在就存在于減低耗損帶來的走時不準確問題,而耗損在無可避免的情況下就只能在結構設計上,或材質上的使用以減低擒縱器的摩擦損耗。 (同軸擒縱在擒縱輪上加了一個小輪,擒縱叉以三叉設計,上端是三個尾段沖擊紅寶石是兩個與擒縱輪、擒縱輪上方的小輪沖擊,另一端與擺輪軸下的滾輪軸沖擊) 而同軸擒縱在結構上有幾點與一般擒縱結構不同:一般的擒縱結構的擒縱輪與擒縱叉在同一個平面上進行鎖放沖擊,同軸擒縱則是設計出載有三叉擒縱沖擊寶石的擒縱叉,并與同軸的兩個擒縱輪互相沖擊。這個同軸的擒縱輪一大一小,在能量進入擒縱結構時,擒縱叉的兩個沖擊石分別與一大一小的擒縱輪進行鎖放動作,并且同時間擒縱叉上的第三個沖擊寶石直接與擺輪下的滾輪沖擊,于是擒縱律時動作即完成。這種擒縱方式相較于瑞士擒縱結構,其沖擊石與擒縱輪的接觸面,透過一大一小的擒縱輪同軸結構方式,可以減低至約0.07mm左右,而一般瑞士擒縱則為0.4mm左右。由此可見,其降低摩擦損耗的效能大幅提升,比起尾端較長的瑞士傳統擒縱叉,其輸出與輸入的機芯能量較不易流失,整體來說,能量保存提高、耗損降低,進而可以確保機芯走時的準確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