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一般大眾認知截然相反的是,最早的假表并非是中國人創造的,最初意義上的“復刻”概念是從日本和意大利流行出來的。與如今中國市場上參差不齊的復刻版本不同的是,當時在日本做的針對勞力士已經斷版的表型,可以說是真正意義上的技術型復刻。銷量有限,售價也與正品不相上下。但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一場石英風暴席卷了全世界,日本人造出來的石英機芯坑了瑞士千千萬萬制表廠,一時間很多比較知名的瑞士工廠都倒閉了。中國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做一些仿制的產品,并且主要是在珠三角地區。最開始中國人自己琢磨的技術還比較感人,俗稱垃圾貨。做工非常粗糙,隨意改裝,本來正品只有三根針,他給你搞個個性的四根針,單日歷的給你改成雙日歷的,沒有鉆的給你鑲的滿盤都是“鉆”,即所謂的人工鋯石。機芯許多用的也是國產低端機芯。這樣的表,得益于我們廣大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也就剛能走個字。 但在21世紀,中國市場上復刻行業的機會就來了。上世紀吃了大虧的瑞士人開始了新的策略。他們在我國用各種精巧設計的表殼,來套那些老的28系列的機芯,還有一部分7750機芯,產品更新換湯不換藥。另一個重要發展就是就是他們找到了天朝的代工廠來鉆瑞士制造的法律的空子。法律規定,能打Swiss made的手表應該這樣:手表方面,機械手表只需要80%的制造價值在瑞士完成,電子手表只要60%。機芯方面,只要80%的構成部件的價值應在瑞士完成,電子機芯的比率為60%。所以一時間,國內市場上出現的兩種情況,一種就是國內的手表廠商去瑞士注冊一下、回來就掛羊頭賣狗肉的皮包公司,二就是貨真價實的瑞士手表公司,把手表最多20%價值的部分拿到中國制造。 其實在我國,進口手表最值錢的是稅,其次是品牌帶來的盈利,然后是運營成本,最后就是這個硬件了。說實在的話,基本上一只瑞士表的硬件價值,只占品牌附加價值的20%就不錯了。東南沿海許多代工廠,能加工表殼,表帶,字面,指針,甚至組裝成表。最后和瑞士掛牌賣的成品也就差個公章。這種精密儀器加工生產出來的仿表簡直可以以假亂真,行業內名氣最大的N廠,做的最成熟的表款送去專柜讓師傅鑒定,師傅也沒看出來是假的。或許有些人不相信,但可以這么說,N版的表是仿表中做的最極致的,甚至超過許多中低檔的正品手表! 一塊瑞士正品手表動輒幾萬到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即使奢侈品毫無性價比而言,成本和售價這么大的差距不免也讓人心生疑竇:既然中國復刻市場已經做的這么成熟了,還有必要一定去追求“瑞士表”這個名號嗎?奢侈品名表的價值主要是品牌附加,再加上許多表型供不應求,一表價值甚至能突破百萬。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一款做工優質的復刻表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這就牽扯到一個問題:究竟怎么樣的復刻能算得上一款成功的復刻表?從經驗來看,完美演繹的復刻表必須有原版的精髓,融合現代代的元素。限量而適合日常佩戴,如果表芯是原版的傳承機芯,那就更完美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