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英表壽命 二戰之后,精工和西鐵城也按照原有的軌跡發展著,基本未受到任何影響,機械制表水平逐漸向瑞士、德國等高級制表品牌靠攏,歷法、計時、潛水等多種實用功能腕表逐步研發產出。1960年,精工開發出首枚Grand Seiko精品機械表,得到歐美市場的廣泛認可。西鐵城則于1967年開發出石英表Crystron(上圖),成為“石英危機”的發動者。石英表和電子表以其走時精準、造價低廉,成為1970-1980年代世界腕表市場的主流產品,給瑞士、德國等傳統機械制表企業帶來巨大沖擊。就連日本自己的精工Grand Seiko高級機械表也于1973年被迫停產。 對于瑞士、德國來講,石英表的發展被稱為“石英危機”,而對于日系三杰來講,石英表和電子表則是“石英革命”,從1970年代開始,日系三杰均把石英表、電子表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逐步發展出電波對時、衛星對時、太陽能、人動電能等全球領先的制表技術。目前除精工的精品機械表Grand Seiko和頂級機械表Credor(貴朵)外,日系三杰基本都以石英表、電子表為主要產品,上圖的精工Astron腕表結合了衛星對時、太陽能等先進技術,基本實現了無需充電、無需手動調試的精準計時,成為了日系腕表的標志性頂尖產品。下圖的西鐵城限量光動能腕表CC0005-06E可實現類似功能,外形也非常亮麗,推出之后收到市場熱捧,目前早已售罄。 他在1979年成功主導了超薄石英表Delirium表款的開發,成為瑞士表從日本石英表三巨頭的壓力中扭轉頹勢的先鋒。這種Delirium腕表只有1.98毫米厚,機芯和整體制造來自著名的ETA公司。在歐洲,這款Delirium以浪琴、綺年華(Eterna)的品牌進行售賣,而在美國則冠以Grinberg的品牌Concord。這一產品的開發,也為ETA公司后來開發出著名的Swatch打下了堅實的基礎。ETA的前總裁Ernst Thomke曾表示,Grinberg在推動瑞士制表業向新的石英技術做出轉變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不但為ETA的石英機芯開發投入了200萬瑞士法郎,還親自以在北美市場積累下的營銷經驗參與到了Delirium腕表的產品設計之中。當然,由于Delirium設計得實在太薄,以至于一些技術問題沒能完美解決,因此在商業上并不成功,但這一表款無疑推動了瑞士制表業的整體覺醒,也使Concord品牌在北美市場闖出了不小的名頭。 1970年,石英大潮開啟。與大多數瑞士傳統品牌不同,芝柏沒有選擇“堅守傳統”(Zuo Yi Dai Bi),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到了石英表的開發之中。1975年,獻出了一款造型經典的石英運動表,在一家意大利表行的提議下,定名為Il Laureato(意:畢業生),據稱原因是該表行的老板是美國著名影片《畢業生》的忠實粉絲。這部電影成就了達斯汀.霍夫曼的影帝生涯,也對1960-1970年代的西方世界有較深刻的流行文化影響。彼時正是著名制表大師杰羅.尊達(Gerald Genta)替愛彼研發出的皇家橡樹系列在市場上大賣特賣的時候(參考閱讀:淺談皇家橡樹),這款腕表自然也借鑒了當時最流行的多邊形造型。 1980年代末期,石英危機的影響已經大大淡化。瑞士鐘表行業除了著名的Swatch在正面戰場上為瑞士表奪回一席之地外,1989年百達翡麗的150周年慶典上推出的幾款復雜機械表也敏銳地捕捉到了消費者對石英表“審美疲勞”的趨勢。曾被認為已經落伍的機械表又成為市場追捧的明星。1995年,芝柏對畢業生大規模換代,這次全部更新為機械機芯,表盤也完全致敬1972年的首枚皇家橡樹,產品序列號為80100。同時尺寸略有擴大,表帶也改成扁H型的新潮鏈條式設計。 卡西歐 對于瑞士、德國來講,石英表的發展被稱為“石英危機”,而對于日系三杰來講,石英表和電子表則是“石英革命”,從1970年代開始,日系三杰均把石英表、電子表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逐步發展出電波對時、衛星對時、太陽能、人動電能等全球領先的制表技術。目前除精工的精品機械表Grand Seiko和頂級機械表Credor(貴朵)外,日系三杰基本都以石英表、電子表為主要產品,上圖的精工Astron腕表結合了衛星對時、太陽能等先進技術,基本實現了無需充電、無需手動調試的精準計時,成為了日系腕表的標志性頂尖產品。下圖的西鐵城限量光動能腕表CC0005-06E可實現類似功能,外形也非常亮麗,推出之后收到市場熱捧,目前早已售罄。 目前精工集團以精工控股、精工儀器、精工愛普生三大上市公司為核心運營平臺,精工控股為傳統的精工制表業務,銷售收入170億人民幣左右。而精工儀器主要生產精密的電子儀器、機械部件、光學鏡片等產品,精工愛普生則是打印機、電腦、工業機器人等高科技設備的提供商,同時精工集團還參股了多家日本上市公司,核心業務已經轉移到機械電子設備上,腕表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精工集團2001年收購了東方雙獅品牌)。西鐵城本身整體上市,業務主要還是圍繞腕表業務,同時還控股了北美傳統品牌Bulova,整體的銷售收入在140億人民幣左右。卡西歐也是一個整體上市的公司,她的產品更主要的是電子計算器、照相機、電子琴等產品,整體的銷售收入為170億人民幣左右,但電子表業務的收入只有6億元,在日系三杰中是最小的,但其G-Shock等產品線是與天梭的T-Touch齊名的熱銷電子表。 首先,從瑞士鐘表聯合會披露的公開資料可以了解到全行業的情況,即全球手表年產量約在12億只,瑞士的出口總量為2920萬只。因為瑞士本國的人口僅有不到800萬人,因此這個約3000萬只的出口總量也基本上是瑞士所有品牌的產量之和了。那么這三千萬塊表,是如何構成的呢?斯沃琪集團所賴以中興瑞士手表業的最關鍵品牌Swatch的累計產量數據可以從過去的新聞報道上推算出來:1996年Swatch累計產量突破2億只,2002年Swatch累計產量突破3億只,也就是在六年時間里生產了一億只,平均每年約1500萬只左右。同時,瑞士鐘表聯合會的數據指出,在2012年總出口金額214億瑞士法郎中,有約38億為石英、電子表。假設所有瑞士電子表都能賣到150瑞士法郎的價格,反算下來也至少需要生產2500萬只。那么,留給主要機械表品牌的產量份額,也就是在500萬只左右。 當以日本為代表的亞洲石英表和電子表對傳統的瑞士機械制表業造成重大沖擊,整個瑞士制表行業進入全行業的衰退危機時,愛彼與現代最著名的獨立制表師之一杰羅尊達(Gerald Ink公司電子墨技術及精工愛普生的電子技術,根據微膠囊(Microcapsules)作用原理,采用電泳動顯示(electrophoretic |